企业快讯-向您介绍本公司新闻


三千公厕、一本杂志、一个论坛的故事

来源:沧州飞达移动环保厕所公司 录入时间:07-04-18 10:20:03

 


2008年渐行渐近,奥林匹亚山巅燃起的圣火之光已依稀可见。北京,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,正在迎接圣火的热望中焕发青春。
  这将是一届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盛会。在向世界允诺了“人文奥运”的前景后,有这样一群人,做着比常人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探索。他们的思考发端于奥运,却延伸向一个宏大而切近的话题:什么是文明?如何将北京打造为文明和谐的现代都市?怎样找寻文明发展中的动态平衡?从思考到实践,再到思考,他们十数年如一日地倾心于自己的课题——首都文明工程。
  “公厕革命”——文明从小处入手
  2007年1月。在北京崇文区一间仅容转身的工作室里,“首都文明工程”执行会长娄晓琪凝神于一则新闻:“2006年,北京全市已完成2152座公厕的新建和改建,四环内公厕都已‘达标’。”
  放下报纸,这位当年北京“公厕革命”的功臣一脸深思:“可以说,‘公厕革命’还在继续。很多人觉得,这些年不再大张旗鼓地做了,但实际上,这个活动已经影响了决策,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修改,这是最根本的。”
  十三年前,“公厕革命”曾是个“火”过一阵的字眼,也是“首都文明工程”的肇端。
  1993年,北京申奥失败。在国人咀嚼失望的同时,国际上一些负面的声音随之响起:“只有文明的国际化都市才承担得起奥运重托,而北京,连公厕问题都解决不好。”
  北京,距“文明的国际化都市”到底有多远?很快,北京日报社成立“首都文明工程”课题组,首选课题对准了首都公厕。
  调查结果让人们心情沉重:不是外国人“挑刺”,北京的公厕数量之少、卫生之差、异味之大,确已到了“臭名远扬”的地步!
  改变,刻不容缓。有识之士渐次集结,一场轰轰烈烈的“公厕革命”呼之欲出。1994年金秋,北京八家政府机构和二十家新闻媒体联合推出了“文明工程”,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出现在中国文明的历史进程中。一批有海外生活和工作经验,熟悉中国情况,关心社会发展的专家学者,凝聚在一起贡献智慧。有了这个强大的后盾,“公厕革命”进入了实质性展开阶段,并被列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“八五”规划重点项目。
  同年,一场匠心独具的“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”拉开帷幕,如巨石入海,立时引起了强烈反响。精彩的设计方案雪片般自海内外飞来,短短4个月间,来自国内22个省市及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等国的340件作品摆在了评委们案头。值得注意的是,参与者中年轻人居多,拔得头筹的王晓虹就是一位年仅23岁的大学生。
  “这也是对我们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。大赛前,我们咨询过一些建筑界权威学者,他们大多不以为然——‘厕所还需要设计吗’?那好,权威们不做,我们让年轻人做。”回顾这一幕,娄晓琪感慨如初。
  1995年12月,设计大赛揭晓一年之后,部分获奖方案从“纸上谈兵”变成了现实,38座现代化试点公厕悄然出现在北京街头。
  至此,“公厕革命”初见成效。但娄晓琪们深知,这远远不够。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投入进来、关心公厕,关心公厕所代表的现代城市文明?半年之后,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——在6月5日“世界环境日”当天,“北京城市公厕建设文化展”亮相中国革命博物馆。展览由“人类厕所的发展历程”、“八个国际城市厕所样本”、“我国二十余座城市厕所现状”及“现代厕所技术研发与成果”四部分组成,大量直观生动的图片、翔实的文字介绍,给参观者以强烈的震撼。5天内,10余万观众蜂拥而至,国内外百余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,京城掀起了强劲的“公厕冲击波”。
  展览过后,“公厕革命”对于决策层的影响也日渐明晰。当年,国务院相关领导作出指示,要加快北京公厕问题的解决,“改造厕所”被列入了北京市该年工作重点,配套资金陆续到位,与此同时,建设部等部门的

9 7 3 1 2 3 4 8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