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快讯-向您介绍本公司新闻


三千公厕、一本杂志、一个论坛的故事

来源:沧州飞达移动环保厕所公司 录入时间:07-04-18 10:20:03

 


相关法规也出现了喜人的改变。
  此后,在各方支持与努力下,“公厕革命”顺水行舟。1997年至20世纪末,北京城区用3年时间,完成了3000余座公厕的改造任务,消灭了3类以下标准的公厕,今天,对公厕的大规模升级改造更是快马加鞭地进行着。
  “让我们欣慰的是,今天人们重视公厕,不仅是为了生活的便利,更是因为看到了它与城市文明的关系。公厕是一个城市的微小细节,但它代表的文明观念意义重大。”抚今追昔,娄晓琪从不后悔自己“掉进了厕所里”。
  《文明》杂志——展现中国人的人文世界
  “文明工程”改变着首都,也改变着为之奋斗的人们。随着各项变革的纵深推进,一种诉求在他们心中滋生: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文明,多么需要一个全面展示的平台,多么需要一个与世界文明交流融会的窗口!可是,在现有媒体中,这个窗口却久久未曾打开。
  办一本杂志,反映中国历史、中国精神、中国文化,以国际化的视角解读和传递中国人文宝藏!想法一经提出,立即成为“文明工程”又一重点项目。2001年,就在中国申奥成功的喜庆年份,一份携独特使命同行的杂志创刊了,它有一个恢宏大气的名字——《文明》。
  如初生婴儿一路蹒跚,《文明》走过了第一个艰辛的五年。“非常非常艰难,”娄晓琪形容那段日子的时候,用了“欲哭无泪”这个字眼。处在新生期的《文明》,一切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。人员没有经验,经费没有着落,市场很难打开,运作还不成熟……最关键的是读者的疏离与误解。曾有一位企业家说过:“看了五期以上的《文明》,你会离不开它;但是只听这个名字,你会不接受,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,‘文明’是一个很政治化的概念。”
  文明确实在政治的宏大与深邃中体现,但在日常生活的毫微之间,人类创造了更伟大的文明。而这,才是《文明》想要展现的内容。于是,《文明》的摄影师们把镜头伸向社会,探进自然,用精彩的图文解读人文地理,记录时代变迁,展示中国人眼中的文明世界。渐渐地,《文明》拥有了固定而数量庞大的读者群,一本本杂志带着墨香,送到读者手中,也把文明的理念与积淀播撒进了人们心里。
  2004年7月,雅典奥运火炬将传递到北京,一向与奥运结缘甚深的《文明》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——为这件全球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出一期特刊。
  申请送到了北京奥组委,他们被告知——需国际奥委会批准。数周后,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寄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手中。当看到特刊将捐助给中国百城千校的青少年学生,使奥林匹克走近青少年时,罗格频频颔首:“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,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。”
  消息传回北京,杂志社里,又是一番饱含激情与创意的“鏖战”。奥运之日,新鲜出炉的《奥运圣火照北京》被带到了雅典,作为北京参加雅典奥运会的一份礼物送给了国际奥委会。“很有特点,我要向他们的这一创意致敬!”翻看着精美的特刊,罗格赞叹不已。
  之后两年,《奥林匹克与中国》、《奥林匹克与北京》相继面世,“新北京、新奥运”珍藏特刊系列引起了读者和社会的普遍关注。中国国家博物馆、国家图书馆、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将这三本特刊收作永久性馆藏,供热爱体育、热爱文明的人们世代阅览;罗格和国际奥委会原主席萨马兰奇也给予了持久的关注,不但为其作序,还欣然担任特刊顾问。
  北京市民全力以赴迎接2008年奥运会,《文明》杂志推出专刊报道。
  2002年,《美国国家地理》总裁提出与《文明》进行版权合作,却遭到了婉拒:“我们要做的,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品牌”。娄晓琪说,他有一个梦——美国人世代都是读着《美国国家地理》长大的,这是他们民族文化与价值观的标志;希望有一天,下一代中国人,也是读着《文明》长大的。
  “文明论坛”——汇
9 7 3 1 2 3 4 8 :